深山古秀 于家石头村
导语 于家石头村,位于河北省井陉中西部山区的于家乡,距县城六十公里,坐落于一个四面环山、中间不足一平方公里的盆地中,建于明朝成化年间,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。据说这里是明代著名政治家、民族英雄于谦的后裔居所。
作为一个隐逸在太行山褶皱里的明清村落,这个石头村在四面环山的洼地,山峦环抱。走进这个村子,就置身于石头的世界:石房石院、石楼石阁、石碾石磨……处处是石,家家垒石,人人用石,到处都是石头的风景。这个石头村全村400多户,5800多间房屋依高就低顺势而建。这个石头筑成的小村落,规划得井井有条:东西方向的路称之为“街”;南北方向的道称之为“巷”;不能贯穿的小路就叫做“胡同”,名称似带有点京味。村里街、巷、胡同是石头铺的,楼、阁、桥也是石头建的,一种浓浓的石头韵味会随处向你袭来。
垒石成屋
走在青灰色的石头路上,石质坚硬,岁月的磨擦使石头棱角圆润光亮,但这石路光而不滑,干爽洁静,走在上面,脚下发出轻轻而有韵律的“哒、哒”的声响,这声音让人心中泛起一股宁静、幽远的情思。圆润的石头在阳光的照射下散发着幽幽的光亮,似乎在讲述着磨痕的岁月与那道不尽的人间沧桑。
在这片石头的世界里漫步,你就会有一种远离都市喧嚣的静谧,而让你留连并为之感动的是那寻常巷陌中难得一见的,带着历史风尘和沧桑的古意,这浓浓的古意让你感到那曾经逝去的岁月似乎又回到身边,内心深处会盟生出一种“久在樊笼里,复得返自然”的欣喜。
青石小路
村子基本保存了原始风貌,石头建筑还相当完好,只有一些房舍顶部在风雨侵蚀下连檐、檐椽开始渐朽,顶部瓦件变得酥碱,恰到好处地散发出明清时代的味道。午后的山村,看不到袅袅的炊烟,连村民都少见,只有我们几位不速之客在蜿蜒曲回的石巷里行走,脚下的石头发出有节律的声响,这声音空旷而又宁静,叫人想起雨巷里那丁香一样的姑娘。这种动中有静,寂处有声的感觉在喧嚣的红尘里是难以找到的,寻古探幽的我们找的不就是这种意境吗?
在这里脑海中还会情不自禁的浮现出这首:“千锤万凿出深山,烈火焚烧若等闲。粉身碎骨浑不怕,要留清白在人间。”清白一世,才能活得踏实、自在,可清白不清白唯有自己明白,虽有天地作证,可他们终归管不了你良心上的事情。想当年于谦后人避难来着这里,繁衍生息,受尽困苦艰难,硬是靠自已的双手在石山上修梯田、用石头雕成石器、盖成石屋、铺成街道,直至建成庞大的石头村落。想也是为了守住这份清白吧。如今,这个石头村已有4000多口人,繁衍至今24代,村里人95%以上是于姓。数百年来,于氏后裔们“晨兴理荒秽,戴月荷锄归”,过着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日子,在闲静淡泊中耕耘、收获。
清凉阁
于家石头村除一般民居建筑之外还有八座古代建筑,清凉阁、观音阁、四合楼院、于有道窑洞、真武庙、大王庙和古戏楼等。最神奇的当属清凉阁了,它是石头村的标志性建筑,有420多年历史。有石碑记载,这阁起于明万历年间,是于家先人于喜春凭一人之力,历时十六年独自修建而成。
清凉阁为奇特的三层楼阁,形似北京前门箭楼,明柱回廊,五脊六兽,斗拱重檐,建造风格独特,构思奇巧,远望玲珑,近观粗犷。最神奇的是整个楼阁都是大块石头垒成的,特别是下层所彻之石,多达万余斤重。如此高大的建筑物,竟然不打跟基,不填辅料,以天然石底为基础,块块巨石就地而起,从下到上完全干打垒而成。石块巨大惊人,有的长过数米,有的重达数吨,有的原封不动,粗扩奔放,独出心裁。一石即为一柱,甚至一石即为一墙。在那个年代全凭一个人之力没有任何的工具设备。围着这里转了很多圈,只能感叹的份,这样的工程就算现在没有大型机械设备也是难以想象的。清凉阁现今供奉着各路的神仙有观音、阎王、玉皇,像是神仙开会一般。
老戏台
路上常看到类似戏台似的建筑,问了村中的老人,得知这里的戏台竟然有6座。要知道,整个于家村也不过三四百户人家啊。北方村中很少有这么多戏台的,这可能和于谦祖籍钱塘有关,江南多戏台也算是传统了。快过年了这台上很快会热闹起来,村里有一个传承了百年的乡土剧团,村民们平时自编自演,逢年过节都要争相上台演出。除了剧团外,还有众多的民间文艺组织。如:拉伙、拉花、高跷、龙灯、乐队、魔术、锣鼓……一到节日,全村热闹非凡。
天色渐渐地暗了下来,冬天天短,山里更是如此,离开曲折的石巷走向停车场,思绪渐渐回归,不知不觉中已经走近了一个姓氏的生活,不知不觉中已经洞悉了历史发展的过程,无论穷富,无论恩仇,都无法复制、停留,都已经碾尘成灰,百转千回,留下来的只有那呜咽如歌的旧物了。